查看原文
其他

站位更高 看的更远 “虎门销烟185周年学术研讨会”精彩召开

前情报道:

鸦博“虎门销烟精神”大展重磅开幕 全国六家林则徐纪念馆同步展出





虎门销烟,这一震撼寰宇的历史壮举,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禁毒之先河,揭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之序幕,推开了民族觉醒之门,刻下了不朽的英雄篇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共同的历史记忆。

今年是虎门销烟185周年,为深入挖掘“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精神内涵,彰显虎门销烟精神的现代价值,探寻虎门销烟精神的现代表达,进一步擦亮东莞“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2024年6月15日,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会——“虎门销烟18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东莞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鸦片战争博物馆承办。会议分开幕式、学术研讨、实地考察三个环节展开,汇聚了30余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湖南、陕西、甘肃、广东、香港多地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吸引了院校师生、文博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等共计80余人现场倾听。

研讨会现场(吴智勇/摄)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虎门销烟揭开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增长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铸就了忠贞爱国、开拓创新、勇于斗争、开放包容的虎门销烟精神,开启了民族觉醒之门,也是人类禁毒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开启了人类社会有组织大规模禁毒的先河。本次学术研讨会是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系列活动的重中之重,殷切期盼各位与会专家能够畅所欲言,为挖掘虎门销烟精神提供重要的学术和理念支撑,为提升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保护利用项目夯实重要的学术的基础,为在当代更好地传播、弘扬虎门销烟精神扩大声量,让先贤的壮举与现代的智慧能够彼此启发、融合、提炼、升华、再传播。

开幕式上,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吴义雄教授以“闪耀在近代前夜的民族之光——虎门销烟精神的历史启示和研究价值”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虎门销烟标志着中华民族危机意识的觉醒,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境界,显示了先进中国人的世界眼光,在国家面临重大危机的关头,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加以认识和阐发。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致辞

(赵浛锐/摄)

吴义雄教授作主旨报告(吴智勇/摄)




新书发布:

专业解读虎门销烟的现代价值





《虎门销烟精神的现代价值》新书发布仪式是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该书由鸦片战争博物馆与广东省委党校联合编写,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从“根与魂”“涵与延”“源与流”“知与行”“承与启”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虎门销烟精神的生成土壤、丰富内涵、血脉承继、时代伟力和现代价值,为虎门销烟精神的现代表达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虎门销烟精神的现代价值》(吴智勇/摄)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省委党校、中山大学、东莞社会科学院及鸦片战争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共同对该书内容进行了阐释和导读。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该书的主题、内容、学术贡献以及其在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认为该书不仅在理论层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化了对虎门销烟精神的理解,而且在实践层面为当前的社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专家学者进行新书阐释(吴智勇/摄)



专家研讨:

多维度探讨虎门销烟内涵与意义





学术研讨分四场进行,与会专家学者从鸦片与禁毒的历史、政策、国际影响,到虎门销烟精神的形成、传播与世界意义,再到鸦片战争及其对中西关系的深远影响,深入展开交流与讨论,分享关于虎门销烟的最新研究成果,多维度挖掘虎门销烟精神的时代内涵,探索虎门销烟精神弘扬和现代表达的路径,为传播东莞“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献计献策。

研讨会现场(吴智勇/摄)

原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庆葆对抗战后国民政府禁毒工作失败原因进行了探析,他指出,由于战后国民政府统治能力的衰弱和地方上对烟毒利益的倚重,地方势力的阻碍成为禁毒工作失败的最大原因。

朱庆葆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回顾了中国百年艰难勇毅的禁毒历程,他表示,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遏制了清朝鸦片日益泛滥的趋势,是中国第一次禁烟运动的最高潮,是中国禁烟运动的光辉篇章,它被公认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伟大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苏智良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宏斌把关注点投向了以国际联盟远东鸦片调查团。1928年9月,国际联盟鸦片咨询委员会开始讨论组织、派遣远东鸦片调查团,前往“远东”地区调查鸦片贸易事宜。这一消息传入中国,立即引起社会各界舆论大哗。中国社会各界政要人物强烈谴责国联鸦片咨询委员会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操纵。王宏斌教授着重对这一事件的因由与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王宏斌教授通过视频连线作报告(吴智勇/摄)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教授、系主任,香港孔子学院院长韩孝荣对民国时期的禁烟禁毒做法进行了研究。他指出,民国时期的禁烟禁毒方案虽然取得了局部性和阶段性成效,但总体来说,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执行力的欠缺,并未实现设定的禁绝鸦片和毒品的目标。

韩孝荣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对鸦片“驰禁”“严禁”论争问题进行了社会治理视角的历史思考。他指出,学界曾以“驰禁”论与“严禁”论两派分立观建构史事,建构起对于鸦片战争前相关历史叙事逻辑和认知框架。但他认为通过深入解析史料,比堪史实,可以发现“驰禁”和“严禁”之争并不存在。在禁烟施策问题上,针对具体实施方案、控防措施、刑罚轻重的争论一直存在,并不时形成高潮,亦不过是关于社会治理对策的争辩。清廷传统的治理体制已无力应对新的社会问题的挑战。

王先明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育民,从虎门销烟到参加相关国际公约,探讨了近代中国禁烟的法律路径。他认为,以虎门销烟为转折点,中国禁烟的法律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随着国际法的引进,近代中国的禁烟也经历了从独自努力到国际合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近代中国禁烟的曲折,以及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及其变化。

李育民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细珠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关系进行了省思,他指出,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面对的西方,是殖民主义与工业化的西方,也就是“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那么,这个所谓“向西方学习”就值得深刻反思。

李细珠研究员作报告(吴智勇/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冷东在英国怡和洋行的档案中找到虎门销烟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他表示,林则徐意识到打击鸦片贩子必须从行商着手,要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也势必要利用行商。但对于鸦片贸易及随之而来的鸦片战争,行商难辞其咎也不能独任其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

冷东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上海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勇安以两个禁毒日的确立为中心,探讨了虎门销烟的世界意义。他表示,现行国际禁毒日6月26日,恰恰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次日,这种的历史巧合一定程度上正是其世界意义源远流长的重要表征。今年恰逢虎门销烟185周年,如何能够更好地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其历史,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勇安教授通过视频连线作报告(吴智勇/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何文平对1837年林则徐湘西之行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林则徐湘西之行,处理苗疆屯防事务,与鸦片战争期间征调镇筸兵勇是否有直接关系”“如何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中的‘勇’,及其在晚清军事变革中的命运”等值得深思的问题。

何文平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教授黄超对《虎门条约》上的印章签押及条约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他表示在条约签订过程中,印章的使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权力结构,也体现了文化认同和政治主权的复杂交织。因此,要全面理解印章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就必须对其使用背景、设计演变以及与国际法的关系进行更为细致和系统的考察。

黄超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王亚楷通过对鸦片名称的研究,论述鸦片的本地化及其历史影响。她指出,鸦片在中文文献中的别名至少超过一百种。鸦片以万变的名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经历浮沉兴衰,不仅展现了舶来商品借助全球贸易融入消费市场的关键过程,也反映出鸦片因本土化而在中国社会的观念、政治、经济领域造成更为复杂的历史影响。

王亚楷副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侯中军带来了关于“九·一八后国联外交与东北禁烟交涉”的最新思考。他表示,东北禁烟之所以成为九一八后国联交涉的议题之一,其最重要原因在于:一旦承认伪满颁发所谓进口执照,则意味着将违反国联的不承认伪满的原则。不承认伪满是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出台后,国联依据多方交涉,经过多轮谈判所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政治决定。一旦突破这个决议,则国联在调解九一八问题上的努力将归零。

侯中军研究员作报告(吴智勇/摄)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尚季芳从鸦片史料的拓展和地方社会历史再现的角度,展示了《鸦片问题探索:中国主要产烟省份旅行记》一书的价值。他认为,1910年5月,谢立山被英国政府委派,前往中国主要产烟省份实地调查,历时一年,收获颇丰,随后将见闻写入《鸦片问题探索:中国主要产烟省份旅行记》一书,为研究晚清中国西部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中外联合禁绝中国鸦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季芳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李骛哲对耆英与两次鸦片战争间的中英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耆英是1840 年代的多数时间里,清政府应付中英交涉活动的实际操盘手,也是后人梳理这一时期中英关系变化脉络的钥匙。耆英抚夷成效显著,却难以改变千年变局之下,清政府日趋式微,外交愈发被动的历史大势。

李骛哲副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研究院副教授张楠分享了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烟毒治理中的鸦片禁种机制的研究成果。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彻底肃清持续百余年的烟毒问题,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烟毒治理工作,鸦片禁种机制正是烟毒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完善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突出表现。

张楠副教授作报告(吴智勇/摄)

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宋鹏飞开展了关于“光绪丁戊奇荒背景下西北省份督抚鸦片禁弛的应对”之研究。他指出,从灾荒背景下透视国家禁政的推进,可见督抚治理受到筹饷、民食和京官诸类因素的牵制,以及清廷依违弛禁间的柔性施策。由此深入探索,有助于加深对区域禁政与国家治理策略的理解。

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宋鹏飞作报告

(吴智勇/摄)

鸦片战争博物馆研究馆员、馆长张建雄对虎门销烟精神生成的岭南“土壤”进行了分析,指出岭南开放、兼容等特有的文化性格,使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为虎门销烟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鸦片战争前的经世致用思想打破传统的精神枷锁和束缚,为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张建雄馆长作报告(吴智勇/摄) 

在闭幕式环节,参会学者进行圆桌讨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表示,本次研讨会是一个学术盛会,虎门销烟的精神有必要好好提炼和推广,这应该是近代中国精神谱系之首。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冷东认为,通过本次会议充分感受到“虎门”与“国门”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东莞虎门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门”,但是堪称“国门之闸”。

原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庆葆表示,本次会议的层次、深度、创新远超以往类似的会议,不再是简单的宏大叙事,而是非常深入具体地探讨,体现出多视角、跨学科、小切口、具体化等特点。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指出,只有从对漫长生活的演进的影响来关注虎门销烟,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一事件。东莞虎门虽小,但是背后呈现的世界很大。当代的青年如何融汇在时代之中,怎么样和时代建立有机的关联,值得期待。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暨南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增合表示,今天在东莞召开这次研讨会,研究鸦片、禁毒等内容,希望将来有机会进一步联合更多地区,发动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一同参与,推动学术研究再上一个台阶,成为一个热点。

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作闭幕致辞时表示,这次会议是一场精彩的学术盛会,规格高,大咖云集,既有德高望重、著名资深的学者,又有研究前沿很有实力的新锐,研讨内容丰富,交流深入,质量很高。新史料的发掘,深刻的论述,独到的见解,多元化的知识交融,多角度的思维碰撞,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看得更远,引起我们更深沉的思考和启迪。

闭幕致辞现场(吴智勇/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现场图片




实地考察:

走进“觉醒之门·英雄之地”





6月16日,专家学者还将开启“觉醒之门·英雄之地”实地考察,深入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走进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海战博物馆、威远炮台,为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保护利用项目把脉问诊。

专家学者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张巨保/摄)

专家学者在海战博物馆考察(张巨保/摄)

专家学者前往威远炮台考察(王亚楷/摄)

海战博物馆(黄亚非/摄)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

威远炮台旧址(万逸洋/摄)


本次研讨会构建了沟通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坚实纽带,将为虎门销烟精神的传承弘扬奠定深厚的学术基石,为擦亮东莞“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增添强劲动能,助力叫响“虎门销烟”和“林则徐”双IP,彰显东莞“觉醒之门·英雄之地”的独特魅力。





编辑:赵娣

审核:冯烨彤

监制:博物馆头条


点击图片 阅读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博物馆头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