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2岁刘香成:拍下横跨46年的中国故事,“这个国家值得我用一生去记录”

艺非凡 少数派悦读
2024-08-15

▲1991年 莫斯科 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刘香成 


72岁的刘香成,最常被冠以的头衔就是:


“首位获得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华裔摄影师”


这张记录苏联解体的照片,曾在一夜之间,登遍世界新闻的头版封面。


6月9日,他的首个大型回顾展在浦东美术馆开幕。


涵盖一生187张珍贵的国内外摄影作品,以缓慢且辽阔的叙事节奏,讲述近一个世纪的故事。


▲刘香成



-1-


1976年,刘香成重返中国,拍下了这张广州居民打太极拳的照片,


这张作品,让他细细凝视珠江两岸的日常生活,


人们逐渐变大的肢体动作,和愈发轻松的神情,让他隐隐觉得,时代的转变终于要来了。


▲1976年 广州 ©刘香成 


1978年,作为第一批《时代》周刊的特派摄影记者,刘香成主动争取来到北京,拍下了改开后中国纪实的第一手资料,


那个时代西方看到的中国照片,65%出自刘香成,


新婚夫妻拍婚纱照,北京第一例双眼皮手术,戴着太阳镜的女性......


无数则小故事的积累,见证一个时代的巨变。


▲1981年 北京最早接受双眼皮手术的女子之一 ©刘香成 


▲1982年 哈尔滨三个女子戴着墨镜庆祝春节 ©刘香成 


▲1980年 上海一对新人在照相馆拍婚纱照 ©刘香成 


1981年,高考恢复,学生们涌向天安门广场学习,


刘香成认为,这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照片之一”


▲天安门广场上读书的人群 ©刘香成


对于刘香成的拍摄与记录,


理查德·伯恩斯坦曾如是评价道:


“这是1949年以来,关于这个国家最真实也最深刻的照片呈现。”


▲1982年 新婚夫妇乘坐从北京开往哈尔滨的火车 ©刘香成


▲1980年 云南西双版纳追求时尚的年轻人 ©刘香成 


▲1981年 北京月坛公园里的情侣 ©刘香成 


回忆起给溥杰(溥仪的弟弟)拍照的经历,


那是某个下午,二人约在故宫午门前的售票处,刘香成抵达时,个子小小的溥杰先生正站在那处等他,


“我拍过他几次,他非常朴素,说话声音也很低很慢。”


刘香成找了张椅子,在太和殿前让溥杰先生坐下,他脸上的表情很宁静,


▲1981年 溥杰 ©刘香成 


拍完后,溥杰给刘香成也拍一张,


“这是我一生中觉得特别荣幸的机会。”


▲1981年 刘香成


一张图片,记录了时代某个故事的细枝末节,


而很多照片的堆积,便能构建起一个巨大的真实,


“我希望我的摄影能够消解猎奇的滤镜,从而帮助世界理解更真实的上升时期的中国,也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



▲1978年 上海人民公园的情侣 ©刘香成 


照片中的中国,在经历改开后,逐渐走入更耀眼的阳光之下,


滑旱冰、喝可乐、烫头......人们开始学习新事物,开始大口呼吸,开始拥抱寒冬后的第一个春日。


“我觉得20世纪发生的事情,一直到21世纪,到今天、明天,并不会随着时间被遗忘,进入历史的垃圾桶——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1980年 上海 ©刘香成 


▲1981年 北京 ©刘香成 


▲1982年 河北 ©刘香成 


2014年,刘香成来到上海,成立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回想当年在纽约,决心踏入摄影行业的那一刻,大概就是纽约第五大道的国际摄影艺术中心的一场摄影展,给了他力量,


于是,在几十年后,他选择用同样的方式启发更多的摄影爱好者。


▲1996年 温州 ©刘香成 


▲1996年,上海模特姚书轶在闹市中展示Dior礼服 ©刘香成 


“我曾经说过,思想决定你拍什么,但是思想不是坐在那里空想出来的,是人与人的接触,进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告诉我他们关心什么。


这一定来自你的内心,你的观察和经历,


一生二、二生三,不停的发生,你也要不停的去充实你的知识结构,再把你的观察和知识内化成为思想和行动。”


▲1996年 黄永玉 ©刘香成


▲1997年 巩俐 ©刘香成 



-2-


时间回到1951年,刘香成出生于中国香港,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


父亲湖南人,母亲出身于福州的一个大家庭,


两三岁时,刘香成被送到福州上幼儿园和小学,在新社会主义下成长,这给了刘香成难以割舍的中国情节。


▲刘香成(黎晓亮摄影)


9岁回到香港的刘香成,一边学习英文,一边学习广东话,


在美联社负责国际版的父亲,常拿着一小段外电给儿子看,


“你试试看翻译”,


小刘香成于是坐在父亲身边,用稚嫩的笔触翻译国际新闻,翻译完再由父亲做修改。


1971年秋,刘香成进入纽约Hunter College,成为一名国际政治专业的新生。


在那个自由的国度,激起了他骨子里更强烈的中国人意识,


他定期阅读《中国新闻》,与不少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交友,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


直到一门摄影选修课,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19岁的刘香成


为了这堂课,刘香成跑到纽约59街第四大道的百货商场,拍下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命运名“流浪者”系列,


而这些照片竟意外吸引了琼恩·米利(国际著名摄影师)的注意,也进一步促使刘香成与琼恩·米利共事,对摄影有了更多的了解。


▲1978年 刘香成


和琼恩·米利结束一天的工作,二人常常一起喝上一杯威士忌,


面对墙上贴满的作品,琼恩·米利会耐心告诉刘香成,如何阅读一张图片:


一张好的摄影,是可以阅读的,它有一种信息的持久性。


▲刘香成致敬琼恩·米利的作品 ©刘香成 


“整整九个月里,他从来没有谈过技术问题,但结束时,他对我说,你应该去中国了。”


身边的人,曾不止一位对刘香成说“去中国”。


一次,在时代公司图书馆里,刘香成阅览了其收藏的中国照片,布列松的作品给了他极大的触动,


刘香成想像布列松那样,用镜头,去记录下这个文明古国正在发生的变化。


▲1991年 刘香成在莫斯科当地机关办公室


随着摄影生涯的延展,刘香成渐渐明白,


摄影,绝非按下快门那么简单,


一个摄影师,要从生活细节中寻找乐趣,要细腻地观察生活,


一张照片如果值得被看了又看,必然是在情感上打动了观看者,


图像的力量是巨大的,其能够折射出的,是一个更大的历史、生活的价值。


▲1991年 莫斯科郊外公益食堂 ©刘香成 


▲1991年 两位清洁工在克里姆林宫 ©刘香成 



-3-


在中国长达9年的纪实,让刘香成获得了一些成就,也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别人会把我在中国的成就打折扣,因为我是中国人”,


1985年初的新德里,混乱一片,刘香成却毅然决定前往印度,


同时,他还负责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的新闻摄影,


有时,他还要前往阿富汗,并在那记录下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场战争。


▲1988年 一名苏联士兵 ©刘香成 


苏联撤军后,他曾亲眼目睹内战,


看着亢奋的阿富汗战士从山坡上冲下,他和另一位摄影师在距离不过百米的一个小房子里,同样沉浸于兴奋中,疯狂按下快门,


直到撤离战场,他才冷汗涔涔,反应过来,


“他们手持的那个火箭筒,如果稍微歪两步,我就会被轰掉。”


▲1989年 阿富汗 ©刘香成 


在近40岁的年纪,刘香成辗转于枪林弹雨的新闻现场,


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韩国学生抗议、阿富汗撤军等20世纪里程碑式的重要历史事件,都存档于他的镜头之中。


▲1990年 爱沙尼亚与女友吻别的士兵 ©刘香成 


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张“戈尔巴乔夫签署苏联解体文件的照片”,


当时CNN的董事长亲自带着他进入克里姆林宫,也就是在最后瞬间,刘香成作为全场唯一携带相机的人,抓住了这张历史的动态。


以1/30秒的胶卷速度,拍下戈尔巴乔夫扔下稿子前的最后一瞬,第二天,全世界的头版都用了这张照片。


▲1991年 莫斯科 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刘香成 


回忆过去50年中国摄影的发展光景,


刘香成认为,中国摄影从被世界影响,到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不可忽略的变化,


如今,摄影逐渐变成一件人们娱乐、宣传、刺激消费的道具,随着AI对图像的冲击,图像更是成为一件削弱人类感知力的麻醉剂,


那么,人们该如何使用、理解图像?


为此,刘香成将他的190幅摄影作品+9幅私人影像,集结出版,


造就了这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



可以说,它是刘香成个人的巅峰之作,也是一本“致敬历史,面向未来,独一无二的摄影集”。


跨度四十六年,将日常生活作为时代的试金石,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内页展示


有沉淀下的时代记忆,鲜活的城市风情和质朴的乡村景象;


有国际化的视野,风云际会的世界焦点,以及平民百姓的日常状态和趣味......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


“我想,一张耐看的照片必须要有作者的真情实感、同理心,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们依然会被一张恒久的照片所触动。”


▲《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封装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刘香成摄影生涯的大成之作《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限量特装版(三面刷边本),书中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影像,都是首次公开披露,迄今依然鲜见于互联网。


为了给收藏的读者带来超预期的体验,本书选用120克拉菲艺术纸,全彩印刷不透印,还原摄影本色,打造非凡质感,做到了不计成本。


▲刘香成看印,确保印刷颜色符合他的要求


黄永玉: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许知远:“自幼身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经历,令刘香成陷入不停息的身份焦虑,也给予他观察世界的崭新角度。很少有人比他更敏感、锐利的捕捉到中国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变迁。他那些周游世界的独特体验,同样引人入胜。”


本书注定会成为经典。特装版极其罕见,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极少量现货,售罄即无。长按下图,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购包含本书在内的“影像中国”六书,其中《壹玖壹壹》《上海》皆为刘香成编辑的经典影像作品,特别值得珍藏)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艺非凡。


▍延伸阅读

看到过去,想到未来——上迄鸦片战争,下至2021年,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沧桑剧变

刘香成:那个时代,全世界关于中国的影像60%都是我拍的

布列松 | 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有史以来最经典的故事——看清世界和人生的真谛

很不幸,他成了政治无能与国运不济的替罪羊

包刚升:道德溃败的政治与制度逻辑

孟德斯鸠对现代文明的四大贡献

罕见未删改版,建议收藏

《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尘封四十年,读懂当代中国的珍贵史料

木心:鲁迅祭——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

音乐是一种信仰,超越于世俗生活之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悦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