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思科学主义

前手关书 山僧独向山中老 2022-05-03

写在前面的ps:前几天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我国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自然科学,一百年来可谓天翻地覆,但相应哲学与社会科学却形成鲜明的反差。《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这本写于二战时期的书,很多人觉得过时和谬误,但仍然值得我国“吸取教训”。



为此,挖一篇2016年旧作的第二部分,仅供参考。其实,数学所谓0.999999……这个无限循环小数等于1,物理学所谓宏观与微观,都离不开价值判断。


科技只是科学的某种实用性,上一节针对的是与科技对应的工具理性主义;在此针对的则是与科学对应的科学主义,一种变相的本质主义,其中有一种统一性,甚至同一性,故下文还涉及其他一些理论。

科学主义的这些绝对性,被各种相对性和另一种绝对性,即不可入性(inaccessible)所否定——

(一)科学追求客观、确定和有序的性质,其对象是可见、可知的。但这相对于主观、流变和混乱,才有那些性质;必须有相对于对象是不可见、不可知的主体、距离和背景,才能显现那个对象。

(二)对象之所以能显现,因为它和意识都有不可穿透、不可虚无化的存在。之所以能看见这个杯子,因为光线没有完全穿过杯子,而是反射回眼球;光线也没有完全穿过眼球,才能在视网膜成像——这两端的不透明性,是不可入性的一种,是他者的实存性,即科学所谓的实在性。经过这一来一去,光线必有损耗,眼中的成像,不是杯子未被光线照到之前的样子;这不是“存在即被感知”,恰是“实事求是”,杯子这些性质,因实践显现——这也有不可入性的一种,物理学所谓的熵。何况,光线照到对象,对其必有影响,测不准原理已证;若说宏观世界不适用,可忽略不计,这恰是价值选择;既然物理学存在宏观与微观等矛盾,[1]它怎能为科学主义提供那种绝对性?故无所谓“事物的真实面目”,无所谓“原原本本”(本真),当然也无所谓辩证唯物主义由“客观反映”得出的“正确认识”。完全的透明性,绝对的同一性,只可能是虚无,即不存在。科学主义岂能实现这种追求呢?

科学是对象性的。如前所述,对象不是“一切”。科学能把“一切”都放进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封闭的容器,就像放进试管,包括研究者自己;同时,研究者又能从外向试管内看,做到“客观”?这还是有“外”, 没有外在的、开放的世界,哪来内在的、封闭的世界?后者怎么可能完全不受前者影响?不可能“一切”都装进容器里,“大全”是不可能的。“看”,还需主体、距离和背景,才能显现。

罗素解决罗素悖论的方法是:凡是涉及一个集体的整体对象,它本身不能是该集体的成员。因此,恩格斯说“哲学终结”[2],霍金说“哲学已死”,仅凭科学是不行的,连宗教都不能以此宣布死亡。故达尔文主义不能证伪神创论,他们都殊途同归,都是本质主义中的决定论。霍金也承认,他的理论仍是假说,只能讨论宇宙之内,而宇宙仍在生长,没有完成。[3]科学主义乃佛法中的“法执”。

科学是理性的。理性不能自证其合理,证明无法证明“证明”本身。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推论:任何相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康德早知此理,却仍欲以数学挽救作为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如同今天不少人仍以数学支持科学主义。下文谨以高考数学不到六十分的水平,以哲学谈数学。

几何定理由公理证明,公理又由什么证明?康德为其哲学,顺便也为数学,找到了他以为是意识中的必然性,一种先验的规范:“数学必须根据纯粹直观,在纯粹直观里它才能够具体地,然而却是先天地把它的一切概念提供出来,或者象人们所说的那样,把这些概念构造出来。”[4]所谓纯粹直观,即不与外界产生经验,意识就能想象出来的。

问题是:必然≠应然。人必然会死,难道人不应抗拒这个结果,而是追求这个结果?若必然=应然,无所谓合理性与价值性,无所谓理解、反思和选择,即无自由。5]而他那句名言前半句,不是“思维无内容是空的”[6]?意识不能想象的,如同一对象同时经过两个不同的地方;经验中却存在,如双缝实验。

“先天地把它的一切概念提供出来”,意味着数学是现成的、封闭的规范,早已存在所有可能的答案,只待人来发现。可这意味着数学都是在其规范内的分析,在其范围内改变形式,无所谓“先天综合判断”,也无所谓新知识:1+1=2,1和1的概念,分析不出2这个概念;但可以数出来,即以先验的能力结合经验的现象。计算的数越大,感受越明显,如9999+999。然而,1+1=2的的2,是在四则运算和数轴上已存在的,不是由已存在的1和1组成新的存在,根本不是综合。

所谓直观,恰恰是一种综合。如经验直观的看,外观上:视觉似乎比触觉等其他感觉更客观。实际上,视觉并非一种天生的、统一标准的相机:维特根斯坦用过的那个兔鸭图、老少妇图,乃至格式塔心理学各种图,都证明了视觉对图形有主观的构造作用,故对同一张图,不同人看出不同图形。

又如颜色,以科学看,不是物体本身的客观性质,也不是眼球、大脑原有的性质,如康德所谓先验的范畴,而是主客体与光线、距离、背景等综合的一种现象——对色盲而言,不是他故意把绿当成红,而是他“客观反映”,为何不说他是“正确认识”?因为绝大多数人不这么看。可他们的直观感觉都是一样的吗?都检测过吗?红色实际不统一于人们的视觉,只统一于“红色”一词。内涵上:幼儿看到有人在啪啪啪,和那个在啪啪啪的人看自己,二者都是“客观反映”,为何理解不同?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初生牛犊不怕虎,动物的例子也不胜数。看,是特定主体间的一种活动。以自己的看,去统一他人、其他物种,以及没有视觉的存在者,这叫“客观反映”?

纯粹直观,意味着能空间化、几何化。《圣经》中,上帝让加百列完成这样的任务:给一个体积有限,表面积却无限的酒杯涂上颜料。加百列完成任务后,上帝将这个酒杯奖励给他当号角。这在意识中想象不出,经验中也没有。《圣经》说,世界末日时,加百列将吹响那个号角,看来世界末日永远不会到来。但这在代数上是有解的:以代数表示几何,一些与表面积和体积对应的算式,就能各自表示无限和有限,并统一起来。当然,这里有混同,即那些算式不能完全表达体积、表面积的意义。这些证明:代数不都能纯粹直观,即几何化;而几何的意义有经验性,正如先天的盲人,能仅凭意识就想象出三角形?并且能区分平面和非平面三角形的各种性质,如内角和的差异?更无法理解三角形有稳定性。

代数的意义,也有经验性。若只讲逻辑:0+0应该等于两个0,而不是一个0;0-1应该等于0,0表示没有,哪有比没有还少的量?没有加上没有,还是没有,所以0+0=0;就像资不抵债,不论债务是负多少,反正都还不起,都是0。若代数只讲其封闭的规范,即算法:1+1=2,在十进制内恒成立。这就难以理解不符合运算法则的速算,更不能理解一眼看出答案;不能理解1×1=1可以反过来1÷1=1, 0×0=0却不能反过来0÷0=0;无法理解为何将0.9999……,0.8999……这些以9无限循环的小数剔除,即认为不存在。这些封闭的规范,十进制、二进制、十六进制,都和四舍五入一样,都是价值的选择和设定,而非先验的必然性。

同样的算法,会算9+9的儿童,对于9999+99,要算很久,甚至算不出,是他不会数吗?儿童往往是数自己的手指,而不是自己手指间的空隙,也不是数别人的手指或者天上的星星,更不会是走动的路人和车辆。数字这种封闭规范中的特定符号,和语言中的能指一样,意义在于经验中的所指;一旦有所指,就没有封闭规范中的必然性:生活中没有1,也没有+和=。经过实践,才认定这是一个,那是一个,二者同类,且能合并,才有1+1=2。否则,一个人加一头猪等于二个什么?一滴水加一点火星,水没了,火灭了。小学生做数学应用题时,为何常搞错量词,原因在此。

若数学如康德所言,许多生物也懂数学,也有理性,还是造物主懂数学呢?数学不是源于人意识中先验的规范吗?例子不胜枚举:珊瑚虫有自己的 “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环纹。[7]蜜蜂窝是六角柱状体,开口是平整的六角形,低端则是封闭的六角棱锥体,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菱形的钝角都是109度28分,锐角都是70度32分,这与科学结论一致:耗费最少的材料,制成最大的菱形容器。

时间、空间不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不是先验的、唯一的认识形式或客观实在,而是可分的、多样的、开放的关系。如前述加百列的号角,代数上有时间性,却无空间性,所以不能几何化。又如语言,人们意识中无需出现红色,更无需面对实际的红色,都没有空间性,就能说出“红色”,而他人一听就能理解语义;“方的圆”,意识中想不出这样的图形,现实中更没有,语言上却存在,有时间性,却无空间性。此外,观念、概念也有时间性而无空间性,故能在意识中恒常存在而不变,能随意替换、重叠,所以数学上有比三维更多的维度,几何也才能成立——经验中没有一个只有位置,却无面积的“点”;没有一条只有长度,却无宽度的“线段”。霍金说:“科学定律并不区别过去和将来。”[8]既然宇宙在生长,其中的科学定律不就在时间中吗?有什么存在者是无时间的?他在同一章中提出宇宙“时间箭头”,看来他是把时间与变化混淆了,对象无变化,其持存也同样有时间。既然是箭头,其实是人的一种规定,不是客观实在;而他也承认那只是物理学的时间箭头,时间就不是唯一的。

种种关系中的不可入性,形而上学无法消除,何况科学?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称之为“剩余”。除上述意向性中的,也有语言学中的,因为科学不仅是自己认识,还需表达。如奎因所言,科学理论中除了某学科的陈述,还有逻辑的陈述,后者构成语言中的“本体论的承诺”,决定了该理论中什么是存在的;而语言必有能指与所指的不对应,产生拉康所谓的对象a。佛法早已用“能”和“所”研究意识,更将那种“剩余”分为三障。还有具体经验中的,如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了等价交换,而是为了将剩余价值变为利润。

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到胡塞尔,他们坚持的理性主义(先验的主体、实体),都有罗素悖论中的自我指涉,都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象征性。理性主义乃佛法中的“我执”。为破此障,故有密宗、禅宗,有所谓妙不可言、不立文字、不可说。黑格尔所谓“理性的狡黠”,实为精神虚幻的自大,现实却总是挣扎。科学也好,哲学也罢,都不是终极的意义和唯一的视域;都不是先验的、绝对优越的、根本同一或统一的规律、逻辑。莫忘科学原意:分科之学。

波德里亚《冷记忆4》中这段不是诗的文字,并非张一兵教授误解的绝望,而是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描绘和嘲讽:


客体在其系统中的消失

生产在其镜像中的消失

真实在其拟真中的消失

他者在其克隆中的消失

多数派在沉默中的消失

痛苦在其透明中的消失

诱惑在其狂欢中的消失

罪行在其完美中的消失

回忆在其纪念中的消失

幻觉在其终结中的消失,最终

幻术师自己在舞台上灯光下的消失。幻术师在其艺术终结时,只能让自己消失(但不知道该怎么消失)。

                              




[1] 如“薛定谔的猫”,又如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参见陈国庆:《对量子力学的“钟“与”云”之争的再认识》,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7期。)

[2] 关于恩格斯哲学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另文详述。

[3] 宙大爆炸前,也有存在,但非时空。科学不足以回答这问题,因为大脑及其认识基于时空。(参见陈丽、刘占峰:《概念革命能否解决心身问题?——兼评柯林·麦金的先验自然主义》,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7期。)故也不能回答非意识如何产生意识,因为不能用意识恢复到非意识的状态。

[4] [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9页。

[5]克里普克指出,先验和必然也不是一回事。

[6]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2页。

[7] 3亿5千万年前,珊瑚虫每年的环纹是400条。

[8] [英]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133页。


欢迎进入名片关注↑感谢帮转、点“在看”和文末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