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新进教师简介


中国史学系



刘希洋(1987—),河南浚县人,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南开大学,2018年7月至2023年9月在中国海洋大学任职,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在《清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一、工作经历

2018.7—2023.9,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3.10至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二、研究方向

明清史、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


三、主要学术成果

1.刘希洋:《检方施治:防疫方书与清代的疫情防控》,《清史研究》2022年第1期。CSSCI。该文被《历史与社会(文摘)》2022年第1期和《清史参考》2022年第28期转载。


2.刘希洋:《清代灾害治理研究的新探索——周琼<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评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第4期。CSSCI。


3.Liu Xiyang. Acquisi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Anti-Epidemic Medical Prescriptions During the Outbreaks in the Qing Dynasty of China,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2021,4(02).


4.刘希洋:《近代江南民间验方知识的传播及其影响——以<验方新编>为例》,《中医药文化》2021年第1期。


5.刘希洋:《中国近代大众医学读物的传播与接受——以<验方新编>为例》,《史学月刊》2020年第5期。CSSCI。


6.刘希洋:《医学方书与清代官绅的医疗卫生治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CSSCI。


7.刘希洋:《卫生防疫与殖民权力:德占时期青岛的疫情防控》,《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0年第11期。CSSCI。


8.刘希洋:《移风易俗:医学方书与宋至清初的禁巫兴医活动新识》,常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4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年。CSSCI。


9.刘希洋:《德占时期青岛的医疗卫生治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


10.刘希洋:《送医下乡:医学方书与清代江南的医学知识普及活动》,唐力行主编:《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十四期,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11.刘希洋、蔡勤禹:《近二十年中国海洋灾害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海洋湖沼通报》2019年第6期。CSCD。


12.刘希洋:《异授与托名:古代两种特殊的医学知识传承方式解析》,《中医药文化》2019年第4期。


13.刘希洋:《医治身心:医学方书与晚明清代的劝善教化》,《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CSSCI。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18年第7期全文转载。


14.刘希洋:《病人·医学·省思·启示——基于明代名士黄承昊的医疗经历》,《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7年第11期。北大核心。


15.刘希洋:《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常建华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7卷(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CSSCI。


16.刘希洋:《劝善思想与清代方书的编撰、刊刻和传播》,《中华医史杂志》2015年第5期。


17.刘希洋:《明代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救疗与养护探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CSSCI。


18.刘希洋,余新忠:《新文化史视野下家族的病因认识、疾病应对和病患叙事》,《安徽史学》2014年第3期。CSSCI。




一、教育及工作经历

曲强,1995年6月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2014年9月-201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学士


2018年9月-2020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硕士


2020年9月-2024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博士


2022年9月-2023年9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西南亚史学专业,留基委联合培养博士生


2024年7月至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二、研究方向

明清史、徽学、中国史学史


三、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


1.《锁喃嚷结的真相——<六研斋笔记>所载“梵僧”行记辨伪》,《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2.《从满文四书五经政治类词汇译法的演变看清朝官方意识形态的变迁》,《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2019年第2期


3.《吐鲁番伯克莽噶里克归附始末考——兼论清朝对吐鲁番的初步治理》,《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4.《元明之际吐鲁番政治变迁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4期


5.《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清代陵寝图及里程册考释》,《滿學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日本·京都),2022年创刊号


6.《疫病与秩序:准噶尔汗国覆灭前后西北地区的天花疫情》,《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编著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编:《清太祖满文实录大全》,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17年,索引卷编委之一




任耀星,男,1993年生,山西汾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法律社会史、社会文化史,曾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目前主要从事抗战以来华北根据地、解放区对敌占大城市的地下工作相关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


  1. 《〈婚姻法〉实践中男性的情感与行为:以河南省为例(1950—1953)》,《二十一世纪》(香港)2019年8月号

  2. 《灵魂深处的革命:太行根据地在职干部教的微观分析(1948—1949年)》,吴琦主编:《华大史学论坛》第6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

  3. 《弃民何从:一个冀东小人物的身分表演(1931—1948)》,《“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0期


世界史学系


邢承吉,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曾任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学者、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德国哥廷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思想史、跨国史与科技史,已在在《历史研究》、《读书》、《全球史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综述、书评等,与滕凯炜合译的入江昭的《跨国史与全球史》,即将出版美国历史学家访谈集《实践历史学》。这一阶段,她正致力于研究围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跨国思想史和中美科技史的中英文书稿《跨越太平洋》(Pacific Crossings)。 《跨越太平洋》通过中基会追溯中美思想交流的网络,探讨美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哥大师院的保罗·孟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顾临、哥伦比亚大学的杜威、燕京大学的司徒雷登等)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科学教育与研究,他们又如何与胡适、蒋梦麟、张伯苓、郭秉文、任鸿隽等中国知识分子互动与对话,反过来改变和塑造了美国对中国及自身的看法。


该研究曾获得the Society for Historians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SHAFR), the Tokyo Foundation for Policy Research, the Gilder Lehrman Institute of American History,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the Consortium for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Columbia University,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Science等机构的资助部分成果也曾在南开大学“格拉丹东”美国史青年工作坊、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光启中心、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发明现代:西方近代史中的观念、知识和行动”、“跨国史视域下的欧美史研究”、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康奈尔大学(Cornell)、美国外交史年会(SHAFR)、美国历史学家年会(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y, OAH)、马克斯普朗克科技史所(MPIWG)、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öttingen)、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等地报告和交流,并计划将在History and Translation Network (HTN, Austria, Graz,2024)等地报告。

  

一、教育背景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  US history (PhD.) (2023年)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  US history (Mphil.)( 2020年)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  US history (MA.)( 2018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 美国史(硕士) (2015年)

清华大学历史系 世界史(学士) (2013年)


二、工作经历


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副教授(2023年12月起)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技史研究所访问学人(2023年11月-2025年9月)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技史研究所 访问学者(2023年5月-2023年11月)

德国哥廷根大学 访问学者(2023年5月-7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生讲师  (2017年9月-2022年1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本科生导师(2018年9月-2022年1月)

美国普渡大学历史系 研究生助教 (2015年9月-16年5月)


三、研究领域


美国思想史,“世界中的美国”,中美科技史


四、主要学术成果


①学位论文:

“PACIFIC CROSSINGS: The China Foundation and the Negotiated Translation of American Science to China, 1913-1949”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2023)


Dissertation Committee: Mae Ngai (Columbia), Casey Blake (Columbia), Richard John (Columbia), Ira Katznelson (Columbia), Pan Guangzhe (academia sinica)Published on Academic Commons/ ProQuest: https://academiccommons.columbia.edu/doi/10.7916/pax4-tr49


②其他论文:

1.《档案与叙事——围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多国探索》),《澎湃·上海书评》,2024年4月。

2. Forthcoming, “Latest Book on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in China”,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A&HCI)

3.《纽约晨边高地的今昔》,《读书》,2022年第5期。

4. Sally Chengji Xing, Review of Wu Lin-chu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Networks, 1914-1941”, The Journal of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27 (2020) 119-141, H-Diplo.

5.《评戴维·霍林格的<异域的新教徒>》,《全球史评论》,2020年第18辑。

6.《脆弱的共识——由马克·里拉谈美国的“身份政治”》,《读书》,2020年第5期。

7.《被边缘化的“常识先生”:跨国视野下的潘恩与美国革命》,《历史研究》,2019年04期。

8.《改革的年代与“分裂的美国”》,《读书》,2019年第7期。

9.《“世界中的美国”》,《读书》,2019年第1期。

10.《方纳教授在哥大历史系的日子》,《读书》,2018年第9期。  11.《他们是发不出声音的人——评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读书》,2017年第9期。

12.《重溯美利坚的观念世界:一七七六至一七八七》,《读书》,2017年第4期。

13.《“幸运之家”的“幸”与不幸》,《读书》,2015年第10期。

14.《评入江昭的〈跨国史与全球史〉》,《全球史评论》,2015年。

15.《镜像中的自我——一八三五年版《论美国的民主》在美国的反响》,《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4年(2013年Global Undergraduate Awards本科生论文特别推荐奖、“长三角‘世界史’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论文一等奖)


③译作

1)邢承吉、滕凯炜译,入江昭:《全球史与跨国史:过去,现在和未来》,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邢承吉译:《敘事中的天花:将疾病写入冷战历史》(Erez Manela, “A Pox on Your Narrative: Writing Disease Control into Cold War History”, Diplomatic History,Vol.34,No.2,April 2010) ,《美国史研究》,2015年10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士,法国国立工程学院硕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哲学博士。2013-2017年在法国索邦大学(巴黎四大)高等传播研究院(CELSA)学习。2022年获取留基委资助,在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联合培养。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


一、研究领域

西方古代思想、科学与医学、中西文化交流、法国思想与社会史


二、主要论文成果


1.《“公民神父”与法国工艺收藏馆——论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对科技博物馆发展的影响》,《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年06期


2.《沉思怪物异相-评奇事与自然秩序:1150—1750》,《科学文化评论》2020年03期


3.《欧洲近代早期用地磁偏角测经度新议:以基歇尔、卫匡国和哈雷的探索为例》,《自然科学史研究》2021年01期(cssci)


4.《“偶性、形式和典范”:16世纪人体和医用植物插画中的概念》,《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03期,(cssci 扩展来源期刊)


5.《从论自然能力重思盖伦的“自然”概念》,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年10期(cssci)


6.《普纽玛、几何学和晶状体:盖伦的视觉理论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年08期(cssci)




赵航,1994年9月生,河南济源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曾在Wolrd History Studies、《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研究方向为美国医疗史、跨国史和帝国史。特别关注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医疗活动与美国的“非正式帝国”的扩张。

研究方向

美国医疗史、跨国史和帝国史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孙晓璠,2024年6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骨骼考古、生物考古和疾病史。既往研究工作是通过运用交叉学科手段,从骨骼形态和古病理角度,在田野考古情境下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等研究成果开展颅骨变形、颅骨穿孔、缠足等文化习俗的生物考古学研究,重构古代人类社会生活史、健康史和医疗史。同时着眼于对中国古代人群的疾病模式、创伤模式、人口结构和死亡模式开展古人口学和古病理学研究,并以此探讨生存策略、人口流动、城市化以及社会复杂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研究方向

生物考古学,人类骨骼考古学,古病理学


主要论文

1.Xiaofan Sun, Quanchao Zhang, Ping Wang, Anqi Wang, Yongchuan Guo, Qian Wang. (2023). A Shaman’s Surgical Art? A Neurosurgical and Osteoarchaeological Study of a Therapeutic Trepanation from the Yanghai Cemetery in Turpan Basin, China.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15(10), 155.


2. Xiaofan Sun, Sen You, Jinping Wang, Quanchao Zhang, Qian Wang. (2023). A Commoner with Advanced Surgery: A Bioarcheological Study of a Trepanation Cas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edical Care System dur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of China (1045–771 BC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47, 103830.


3. Xiaofan Sun, Xingyu Man, Xuezhu Liao, Jiyun Yang, Jun Cao, Hong Zhu, Quanchao Zhang, Qian Wang. (2021). Footbinding and Non-footbinding Han Chinese Females in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2 CE) Xifengbu Cemetery: A Skeletal and Mortuary Analysis.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13(1), 1-40.


4. 孙晓璠, 张全超, 牟萍媛, 杨及耘, 曹俊. (2023). 山西洪洞西冯堡清代墓地缠足女性的骨骼损伤和关节疾病. 人类学学报, 42(02), 201-213.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学科班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