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书国: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特征、显著成就与未来趋势 | 关注

高书国 人民教育
2024-08-31


民小编说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呈现了何种典型特征?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未来趋势又是什么?一起来看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的深入阐述——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系统整体设计改革,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978年以高考制度改革为突破,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先河。改革开放46年来,中国教育持续坚持和推进改革,教育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业、国家富强的基石和共同富裕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核心,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典型经验。


一、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先后经历了以体制改革为核心重点突破、以各类教育规模增长为目标分类推进和以系统整体设计为特点综合改革三个阶段。“综”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织缕也”,即指织布时将丝线交织的过程,强调了综合、整理和组织;“合”则是指多方聚合、聚集、联络、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决定》进一步强调:“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教育综合改革推向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新时期新阶段的教育综合改革具有更加突出和更加鲜明的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同样具有这些典型特征。

(一)教育综合改革具有复杂性特征


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复杂性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第一属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容易改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清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教育改革正在进入利益调整的深水区、教育质量提升的深水区和组织变革的深水区。教育改革正从以往的宏观体制改革、单兵推进和分类推动,转变为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协同推进的新局面。教育综合改革的复杂性日益上升。


(二)教育综合改革具有系统性特征


教育综合改革不仅是一场教育变革,更是一种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策略。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复杂性和关联性,要求教育综合改革必然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再到高中阶段教育,从学校体系到教师体系再到家庭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系统庞大、体系复杂。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重大关系,精心设计、系统安排、通力配合,才能步步为营,实现改革成功。


(三)教育综合改革具有整体性特征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坚持总揽全局、顶层设计、综合施策和整体推进。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审议教育重大政策和体制改革方案。随后各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相继成立。中央和地方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对教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教育综合改革更具前瞻性、战略性和整体性。


(四)教育综合改革具有协同性特征


教育综合改革既反映了教育体系改革的层次性,也体现了教育发展阶段和改革进程的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和改革规律,正确分析把握改革深水区和综合攻坚期的特点,突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体制机制和旧有利益的藩篱,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教师参与、社会支持,注重调动中央与地方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发挥基层组织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创造性。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的改革思路、政策措施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针对教育综合改革的复杂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思维和协同意识,从战略高度和实践维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合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二、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显著成就


改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整体展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以标准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当前,中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战略转变,是教育综合改革追求的重要战略目标。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发展模式转型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过去几年,我国以课程标准、质量标准、评估标准为主要领域,进一步提升了基础教育现代化制度建设;以投入标准、教师标准、培养标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保障水平。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更加健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发展格局更加完善。


(二)紧扣高水平公共教育服务的人民期盼,以优质均衡为重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按照国家和地方“十四五”教育规划,要持续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在北京市东城区等135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两年试点的基础上,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等56个县(市、区)通过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国家督导评估,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比例逐年提高。各地以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为核心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全国各地中小学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差距明显缩小。


(三)紧扣高标准课程建设的育人需求,以五育融合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始终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2017年,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202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贯穿于基础教育的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改善和加强,校园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3年,教育部组织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特色、校本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遴选一批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全面扎实落实课程改革方案。遴选、评审和推广中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形成一批教学方式改革的典型方案和教学案例。


(四)紧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殷切期望“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中央与地方教育系统持续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建立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建成,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待遇得到有效保障,职业吸引力持续增强,教师正在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五)紧扣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双减”工作为重点,为基础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生态环境


“双减”不仅是一项整体性的政策调整,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北京师范大学相关机构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总体来看,“双减”之后学生作业负担普遍减轻,校外培训参与率明显下降,家庭培训负担普遍减轻。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同期治理,校内与校外同步规范,国家与地方双向发力,共同创设了全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六)紧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导向,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要坚决破除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手段和方法,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总体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文件,突出了问题导向、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各地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认真贯彻相关精神,重点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教育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以及对省级政府履责情况进行督导,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水平进行监督,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进行督导评估,同时对学校党建及党建带团建带队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德师风、资源配置、教育收费、安全稳定等方面进行全面督导评估。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改革,通过建立和完善报告制度、整改制度、通报制度和激励制度,落实主体责任,让督导“长牙齿”。


为深化中小学幼儿园评价改革,引导督促广大校(园)长认真履职尽责,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重点对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束开展综合督导评估,有效强化了校(园)长的职责和使命担当,激发了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活力。


(七)紧扣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世界趋势,以教育数字化为重点,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教育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涵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四个子平台,开启了中国教育数字化的新里程。近年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大力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智慧教育示范区”,确定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数字化协同育人体系更加成熟,有力推进和提升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


三、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未来趋势


中国教育现代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拓前行,也必须在持续改革开放中拓展新愿景、新思路和新策略。因此,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支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统筹推进发展模式、育人方式、教学内容、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适应全球教育竞争战略趋势,以制度变革为动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


未来世界教育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能力竞争、水平竞争、质量竞争和制度竞争四大领域。其中“能力”是基础,“水平”是标志,“质量”是核心,“制度”是关键。制度变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一是打破部门分割的传统格局,构建0—6岁一体化、包容性的现代化学前教育体系。为早期儿童提供一种全新、一体化、全面而有质量的教育,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让年轻父母能生、愿生、敢生,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可持续发展。二是逐步延长义务教育普及年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打破传统的高中阶段教育模式,采取普通高中增设职业技术课程、职业学校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民办职业学校整体转型等多种思路,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有效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二)适应“五育融合”发展趋势,以课程改革为动力,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


综合性、整体性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和发展的本质特征,单一的学科教学是工业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产物。“五育融合”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的基本趋势,融合思想是体现育人模式转变的新思维、新模式和新战略,体现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和实践逻辑。[3]要增强融合观念,提升融合能力,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把握和认识事物存在发展的结构特点与运动规律,实现不同学科领域思想、知识、技能的感知融合和跨界整合,回归事物主体,回归知识本源,形成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统一完整的认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适应学龄人口结构性变化,以组织变革为动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应性强的有质量的教育


伴随着高度城镇化工业化的时代潮流和知识社会的深度发展,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与调整,学龄人口的“排浪式”变化模式为教育组织变革提供了契机。一是坚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4%的底线。合理提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教育经费,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科学应对乡村教育小班化趋势,因地制宜处理城镇地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保持班额和教师配备弹性,逐渐改进中小学教学组织模式,增设和完善音乐、美术、科学设施及教师配备;三是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卫健部门动态调整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师配备。


(四)适应智能社会建设发展趋势,以技术变革为动力,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人类正在步入前所未有的智能社会。2024年5月,美国政府提出的《人工智能教育法案》强调,培养教师以创新方式将人工智能、关键新兴技术和计算机思维融入课堂的能力。中国基础教育要主动迎接和拥抱技术变革,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新机遇,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打造教育数字化新引擎,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促进和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面向未来教育竞争、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新形势,建设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现代化课程体系。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为重要手段,鼓励开放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强化数字化创新应用,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建设数字化中小学校特别是数字化乡村学校,让教师学会如何应对技术挑战,确保中国教育信息化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


(五)适应全球教育国际化趋势,以高水平开放为动力,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不可阻挡。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更加自信、更加开放地走向世界教育舞台中央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战略选择。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伟大实践,努力建设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多样和更富质量的现代化教育,提升中国教育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建成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想创新中心、教育改革策源中心、高质量教育发展中心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为世界教育思想和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模式。


注释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 

https://news.cctv.com/2024/07/18/ARTIIPFen5gvsKE4ONyOWQ4N240718.html.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3] 石中英,董玉雪,仇梦真.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内涵、合理性与实现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4,(02):65-69.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24年第13-14期,原标题为《中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特征、显著成就与未来趋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回顾与前瞻》文章作者 | 高书国封图来源 | 《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魏东升 摄责任编辑 | 董筱婷微信编辑|陶玉祥 实习编辑 王圣婴

推荐阅读

“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思政教育研学活动在京举办
家长督促孩子写作业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每周一问
读新刊 | 提高中小学书记校长办学治校能力、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第13-14期杂志来了
遇到强降雨,如何做好自我防护?这份暴雨天气安全避险指南请收好|暑期讲安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