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蛙惊梦人

其他

关于世俗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2分钟文末可留言一我们难以摆脱世俗,就像我们的精神难以摆脱肉体。二世俗是一个陷阱。但与通常意义上的陷阱不同,我们不是掉进去的,而是一出生就在陷阱之中。当然,这种理解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掉进去”。如果出生意味着我们的灵魂被装进了肉体,从一个未知之地掉落,来到了人间,那这世俗的人间便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名副其实。三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身在陷阱之中,那就不可能产生逃离陷阱的想法。我们就会以陷阱为家,将陷阱当作庇护所,我们的生活反而依托于世俗。摆脱世俗,会给我们不安全感。四譬如,新年的祝福是极其世俗的。每到这时,人们忙着祝福八方,或是回复四面的祝福。这些祝福的表达,有很多是出于一种担心,比如担心怠慢了对方,失礼了。这种担心是不安全感的表现。只要我们摆脱不了这些俗套,被这世俗的东西继续裹挟,我们就身处陷阱之中,这种不安全感就终身相随。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安全感”也不意味着就是坏的,它会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努力回到安全的地带。比如这些啰唆的祝福,会让你和亲友们多一次互动。尤其是与那些一年中除了节日祝福以外都不曾说上一句话的人,终于多了一次“交流”。只不过,以我个人的理解,若是这种祝福也是出于担心失去友情,那是大可不必的。要么,你已经失去了,因为你们一年都说不上一句其他的话;要么,那友情一直都在,不会因为是否有节日祝福而有所增减。六既然我认为“我们难以摆脱世俗,就像我们的精神难以摆脱肉体”,那个束缚我们精神的肉体,可以是个牢笼,但为什么我要将世俗比喻成陷阱,而不是牢笼?因为陷阱是难以察觉的,它看上去很正常,而牢笼本身就不正常。再者,身处牢笼,那肯定是有人将我们锁进去的,但陷阱不一样,是我们踩上去的,走进去的。当然,这个陷阱是谁挖设的,我不知道;那接踵而至的会是什么,我依然不知道。我比较确定的是
1月1日 上午 10:53
其他

关于偶像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4分钟文末可留言上午和朋友聊到了几个人。我很是感慨,不少打着MZ旗号的人,其真实的行径不堪入目。我有句原话是这么说的:“那个我曾经仰慕的Wz成了岳不群”。这句话不够严谨,因为那个“岳不群”是别人给的评价,在我这里没有那么严重,但当事人在思辨上所表现出来的言论,已经让我很不耻了。因为以他的思维能力,本不应如此低级,这已经说明了问题。以个人的理解,具体的事情可以这么简述:Wz和Yc本是F组织的一员,Yc认为F的一个部门存在控制和迫害员工的行为,并在自媒体上进行了多次爆料。F组织并未正面回复被指控的事情,而是将Yc开除了。由于Wz是F组织中很有名气的大V,就有人在Wz的媒体账号下向其求证Yc爆料的真实性,Wz却回复个“痞子碰瓷”。若按照正常的讨论,Wz应该先针对Yc的指控是否属实来说明;若是不想参与,不回答都行的,他虽是F组织中的一员,但没有回答的责任或义务。没想到Wz却将“痞子”的帽子扣上去,并将这种指控定义为“碰瓷”,除了对Yc进行人身攻击之外,还将Yc的爆料与指控“定性”了。这完全不是一个以理性见长的大V应有的表现,反而更像一个“护主心切”的小人。当然,我对于Wz观感并不是因为这起事件而产生变化的,这起事件我本来就不关心,但却在无意中再次印证了我之前的看法
2023年12月30日
其他

逻辑思维能力匮乏,是一些老师的通病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5分钟文末可留言时至今日,还有人在〈👉敬畏知识不如敬畏狗屁——从“尊师重教”谈起〉(下文简称〈敬屁文〉)一文下留言,即便我已经回复过很多,即便我将〈👉无知者才敬畏知识〉一文的链接置顶并做了声明,但总是有人眼瞎心盲,前仆后继。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吃了这〈落花生〉,赶快脱了裤子放屁

“荒芜着”、“辟来做”,你只要读上一读,哪怕只读一遍,也是能感知到哪个好。原文:“我们几姊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课文直接去掉了“几个小丫头”,估计是因为这种压迫人的行为是不允许的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儿子下棋被搞哭,却被陌生人的恶毒咒骂给“治愈”了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9分钟文末可留言最近,儿子喜欢上了象棋,甚至还在学校图书馆借了本《少儿象棋》。我翻看了一下,不出所料,“炮八进四”,“车一平二”,书中用的是这种象棋术语。儿子说:“我要好好学习,击败爸爸。”我笑笑回应:“我很期待呀。那你可要好好看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无知者才敬畏知识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4分钟文末可留言在远古,我们的祖先不了解大自然,更不懂得科学。一旦打雷闪电,那可把他们吓坏了,以为是老天发怒;若发生了月食日食,他们就觉得更恐怖了,以为马上会有大灾难降临。打雷闪电比较常见,人们慢慢就习惯了,而日食月食是罕见的,在祖先们没有掌握规律之前,的确比那突如其来、划破天际的闪电还要吓人,于是提心吊胆,以为接踵而至的就是大灾难,人们惶惶不安,就像等待闪电之后那震耳欲聋的雷声一样。现如今,人们不再惧怕雷声,更不会因为日食月食而心生敬畏,而是按时间表等候着,以期它们发生时拍几张炫酷的连环照片,发在朋友圈。若是我们能穿越,回到了远古,看着祖先在朝日月跪拜,旁边还有个祭司在胡言乱语,你会作何感想?像我这种实诚之人,自然是看不下去的,一定会说:你们被他忽悠了,那没什么好敬畏的!然后blablabla,苦口婆心一顿良言相劝。但那些正在下跪的祖先会怎么看我?只有那些心存疑问的祖先,才会有兴趣听,才能耐心听我讲,也只有他们才能听得进去,而对于那些跪得自然、跪久了的,怎么可能听得进?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就是在否定他们的神灵,这是一种莫大的侮辱。他们容不得我的不敬畏,只有将我千刀万剐,方能解心头之恨。敬畏什么,就是源于对什么无知。正是因为祖先们对雷电、日食和月食的无知,缺乏这些自然科学知识,才对这些东西心生敬畏,唯恐冒犯了它们,被施以惩罚。而一旦了解之后,越是对它们知根知底,就越是不害怕。不是那日月雷电有了什么本质的变化,而是我们变化了,我们的知识增加了。我们很容易对未知的东西滋生恐惧。因为未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把握不住就会担心。但仅仅因此是不够的,比如你虽不确定一只蚊子什么时候会叮你一口,但你不会敬畏蚊子,因为蚊子的伤害性有限。让我们心生敬畏的是那些蕴藏着巨大能量且未知的东西。知识正好符合这一特征,它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甚至成了口号:“知识就是力量”。所以,对知识本身的无知,也会使得人们敬畏知识,就如同我们的祖先敬畏日食月食一般。到此为止,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意识到,关于文章标题“无知者才敬畏知识”,我已经论证完毕。倘若你不赶时间,我下面来点轻松的。就因为我说了“敬畏知识不如敬畏狗屁”,一群老师扑上来诅咒谩骂,这让我想起了老布。所幸我生活的大时代背景有些不同,否则,我很担心老布的遭遇在我身上重演。——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莫言的语文老师,会如何评定自己?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5分钟文末可留言公众号有位老朋友,经常给我留言。有一次他说,之所以留言是让我能得到外部的回应,不至于觉得孤立,因此总是评论几句。差点让我热泪盈眶。昨天从他的留言中才得知,原来他当过一阵子的老师,是劳老师。劳老师这次的留言特别长,诚意满满,在末尾,他顺带调侃了我提及的一则留言,是关于“文字功底”的。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毒害国人的一句话,在职场中特别常见

我知道你们的问题在哪里,以及这种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我就是过来人。只不过,我懂得反省。后记在本文行将结束之时,我又看到了一则差不多的留言。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五年级的这篇课文是垃中之极

由于更改后课文的段落与原文不同,我就以原文段落为参照,将课文段落重新划分(当然不会打乱先后顺序),这样就能保证尽量多的文字对齐。但即便如此,对比的结果也是山河一片红(对比的不同处被标识为红色)。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张爱玲划下的起跑线上,我看见了儿子的身影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7分钟文末可留言前段时间,儿子突然宣布要写小说。我当然支持。儿子也分享了他的第一章。我读了一下,内心是欣喜的,给予了褒奖和肯定,说“行文很有感觉”、“读起来很流畅”,也反馈了不足,主要针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运用。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敬畏知识不如敬畏狗屁——从“尊师重教”谈起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3分钟文末可留言当一个老师频繁地谈及“要尊敬老师”,很可能他要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尊敬,而是要你敬畏,甚至是跪拜、膜拜。他要的极可能是“说一不二”的权威,以及“指哪打哪”的权力。“尊师重教”本也没有错,但作为通常的两个人,我们是平等的,相互之间本应该有着基本的尊重,毋须强调。为什么老师就要享有额外的尊重呢?原因也很简单,这道额外的光环是其职业所赋予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重视教育,也必须重视教育。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然也就享有相应的重视。所以,确切的表述应该是“重教尊师”,这才是底层的逻辑。否则,教师凭什么享受额外的尊重?出于人本思想,或者说,“人才是目的”,我们将表达倒置,“尊师”在前,“重教”在后,也无不可。因此,我上文才说“尊师重教本也没有错”。但这表达一倒置,就让一些缺乏思维能力的老师误会了。他们以为必须“尊师”,才能重教,才是“重教”;他们甚至将“尊师”与“重教”划上了等号。倘若有家长或学生表现出了让他们不爽的行为,他就认为你不重教了。然而,倘若一个老师不能在“教”上有所建树,特别是不能以身垂范,那是难以获得尊敬的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关于《韦伯字典》的2023年度关键词的思考

那早已作古!以前为了造舆论,还需要请“水军”,需要踩缝纫机的出手,但现在有了“发帖机器人”,水军们领到5毛的工作已经很难了,而机器人还不会搞出“(晚8:20发,括号内的不发)”这种幺蛾子。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少年中国说(节选)》——最无耻的教材课文

我的这段话是以对儿子表达愿望的方式来表达的,但初衷却是想提醒孩子们:学习的关键是会思考,死记硬背是没用的;即便你将“因果关系”背得滚瓜烂熟,但不会用,不会思考,那依然是徒劳。
2023年11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龚自珍的这首诗,很可能被误会了

显然,这些附言是龚老师特意做的记录或备注。之所以备注是因为觉得有必要,这是非常浅显的逻辑。因此,教材选诗,应将附言作为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一起搬过来。特别是,这些备注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文,更不应该剔除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审视陈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1):背诵课文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7分钟文末可留言背诵课文,是许多语文老师对孩子的日常要求,也曾经是教育体系中一道无法绕过的坎。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尤其是面对信息爆炸并充满变革的社会,我不禁要问,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否还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审视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关于文化自信

今天聊到了文化自信的话题。说了些个人感慨。略作补充,记录如下。我在农村出生,上大学前没见过世面。记得刚到大城市时都找不到北。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也不可能天天对着镜子喊“我很强,我很自信”就能自信的。浮沙之上,难建高楼。自信不是说有就有的。现在回想,我的自信心是逐步积累的。它是随着阅历与见识的提升,逐步形成的。会有关键的节点,比如我遇到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我把它干成了,自信心会大幅提升。谈文化自信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所有的自信都要经得住质疑。经不住质疑的东西会在瞬间崩塌,自信全无。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我会质疑,经得住批判的,我就有底气将他捡起来装在兜里。只有这样我才踏实,踏实了自信心就有了。我也认为文化自信是难以教育的,除非这个教育过程是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和鉴别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是选择性地告诉孩子咱们什么什么强,而不去告诉他别人有什么,甚至不让孩子知道别人的长处。这种文化自信又有何用?除非能让孩子一直蒙在鼓里,否则,当他知道了原来还有更强的,他那可怜的自信心会不会像玻璃掉地上了一样稀碎?会存在这样的人:在他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他会选择鸵鸟对策,将头埋在沙里,嘴里说着“我不听,我不听;我不信,我不信”。我能理解这种无视,毕竟,相信了那么久并引以为豪的东西,竟然那么不堪一击,一瞬间土崩瓦解,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观念的转变也是如此。人们更愿意守住旧观念。因为否定自己太痛苦。尤其是那些原来深信不疑的、以为是人间至理的观念。最后,就自信这事做个总结,简而言之:一,任何自信的东西必定经得住质疑,也必须经受得住;二,自信是无法灌输的,他必须是当事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踏实才让人自信。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被光速打脸,我家娃也被要求包书皮……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9分钟文末可留言昨天的文章13:13发出,文中提到,我家娃的老师没有要求包书皮,哪知,被光速打脸。孩子下午放学后,便和我说起了这事:老师逐一检查了全班包书皮的情况,然后让没包书皮的同学都站起来,并记下了名字,并要求他们周末包好,下周一要检查。我听得一怔。这学期,孩子有两位老师换了,班主任是新老师。作为一个相当反感强制包书皮的家长,自然是接收到不好的信号。我马上打了个哈哈:“哈哈,我刚写了一篇关于包书皮的文章,正想给你看看呢,没想到这么巧
2023年9月2日
其他

关于特权

吴尚智读完约需要2分钟文末可留言看见一篇文章,讲的是两个很有声望的知识分子:一位是后辈,职业是医生;另一位是前辈,算得上是极具声望的前辈了,至少我这么认为。这二人一见如故,算是忘年之交。那前辈年迈有疾,后辈便通过特别渠道为之争取到特别的医疗,得以颐养天年。这本是一桩美事。但对于我这种一进医院就担心,很害怕进医院的人来说,却有了另一种感受。这两位知识分子都是我很敬仰之人(因而也匿去了他们的名姓),今天写点别样感受,不影响我对他们的评价。我觉得他们已经做得够好了。要求他人做道德完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对于特权,一些人是一边批评它,但又一边追求它,到手后便理所当然地享用它,甘之如饴。这些人批评特权的底层逻辑是因为特权不能为己所用,批评是因为不忿。确实存在这样的人。这也成为了另一些人讥讽那些批评特权者的理由:只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罢了。不妨将我归于此列。在特权遍地的地方,似乎也不能苛求,要那些拥有特权的好人放弃它,去做一个道德完美者。再者,那些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享有特权,总比给到贪官污吏要强很多,让好人分一杯羹又如何?但我们要看到,一个社会只要有特权存在,就会离平权很远,而好人享受特权只可能是零星的点缀。有朋友问我怎么办?那意思大约是如何消除特权。想在人情社会里消除特权很难,因为人情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特权社会。你是熟人,来我这里办事就会比一般人要顺畅;因为你是某某介绍来的,就享有优待……这些无一不是特权。特权是一种病毒,它会腐蚀人心。一个人一旦享有过特权,他就会认可特权,觉得这理所当然。比如,你找熟人医生看病,而他给予了你某种便利,哪怕只是排队加塞;再当你找不熟的医生看病时,发现那医生给予了他的熟人某项特权,你就会认可那种行为,至少,你不会那么理直气壮地反对。甚至于,当你想去某个单位办事,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去那里,而是在朋友圈里找找那里有没有熟人,哪怕是七拐八拐的间接关系都好……以此来看,在有着特权滋生的良好土壤的地方,要想消除特权,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特权是平权的敌人,是规则的敌人。在一个到处讲人情的社会,它离规则社会就会很远。因为规则社会的目标是一视同仁,是不允许特权存在的。而“讲人情看脸面”只是特权的初级形态……所以,对于解决之道,我只能这样说:当规则意识、平权意识入了人心,特权就会逐渐黯淡;从另一面来看,特权的实质还是权力,要想这种特别不再,权力必须得到监督与约束。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逻辑谬误漫谈之二:攻击稻草人

有逻辑地有理有据地分析,不是YY,但文章描写了“农夫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我们归纳中心思想一定要说“粒粒皆辛苦”;文章说领导站在桥上看风景,我们归纳中心思想一定要说“那是心系黎民百姓”;……
2019年1月31日
其他

逻辑谬误漫谈之一:否定前件

这是一个常识性的例子,小学生都能懂的。其实呢,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对常识常理的抽象总结。在初中阶段,我们接触过命题,我们知道,如果原命题成立,其否命题不一定成立。
2019年1月30日